转自:中国国防报
在位于德国北部的基尔运河上,一艘军舰的舰艏部分在前后两艘拖船的协助下,正在水中平稳“航行”(见上图)。这一幕令读者好奇不已。
这是德国布伦瑞克级轻型护卫舰9号舰——“吕贝克”号的舰艏部分,刚刚在德国基尔造船厂完成建造工作,眼下要前往运河另一端的造船厂与舰艉部分“会合”,并在那里完成“合体”。由于舰艏部分没有动力系统,无法正常航行,因此采用这种“前拖后推”的方式行进。上图中,位于前方的拖船通过绳索与舰艏前端相连,负责为其提供向前航行的动力;位于后方的另一艘拖船紧挨舰艏后部,主要负责保持平衡。仔细看,舰艏后部的断面处经过了密封处理,可以防止内部进水。总体看,舰艏的主体建造已经完成,但桅杆上的天线尚未安装,前甲板的舰炮位置上还覆盖着苫布。这些安装工作需要等到舰艏与舰艉“合体”后,在甲板舾装过程中完成。
“吕贝克”号是德国布伦瑞克级轻型护卫舰的第二批次舰。在该批次轻型护卫舰的建造中,德国使用了总段建造方式,以提高舰船下水时的完成度,缩短建造周期。其中,德国基尔造船厂承担了布伦瑞克级轻型护卫舰舰艏部分的建造工作,Peene-Werft造船厂承担了舰艉部分的建造工作。完成建造的两部分舰体在布洛姆·福斯造船厂进行“合体”组装并下水,随后完成舾装工作。这种分头建造、船厂组装的造船模式,正是当前最先进的模块化造船技术的具体体现。
所谓模块化造船,是将舰船拆分为大大小小的模块,分头建造并组装完成。模块既可以是各种功能性的小模块,又可以是综合性的大模块,而只有当全船的模块达到一定数量时,特别是形成标准化模块时,才能称得上是标准的模块化造船。在模块化造船技术要求下,传统的造船流程和产业链被打破,变成由许多独立、专业的模块厂向船厂提供各种模块,由船厂进行模块拼装。当前,许多国家的舰艇制造均采用模块造船技术。例如,英国最新的45型驱逐舰船体分为6个总段在不同船厂建造,最后在一个总装厂进行组装下水。
未来的模块化造船技术可能还要更进一步,让各个船体模块的建造完成度更高。以“吕贝克”号为例,其上的武器系统包括舰炮、天线等将在分段建造中完成安装工作。这样一来,这些船体模块“合体”后的舾装工作将更少,能够更快地下水。
(中国国防报 2025年4月29日第四版)
责任编辑:王 蕊